贵阳微游:探索东山遗迹的栖霞美景

发表时间: 2021-11-26 14:11

【我是黔程无限:专注历史文化之旅,探寻原生态自然风景】

上周末,笔者写了《微游贵阳:深度玩透黔灵公园》系列三篇随笔。本周末,继续贵阳文景之旅(《栖霞胜景》系列同样准备写三篇)。

贵阳历史上有三个文化底蕴非常浓厚之地,即东山、扶风山、相宝山,因东山也称栖霞岭,故三景在贵阳历史上合称“栖霞胜景”。

东山、扶风山、相宝山均处于贵阳老城东部,基本呈一条线分布,且均为儒释道三教融合之所,历史上为文人墨客吟诗作文、亲朋聚会之旅游胜地!

让我们先从东山开始吧。

步入东山上山步道,即可看见摩崖石刻,但在特殊年代,石刻遭到不同程度破坏,现在所看的部分为后期所修复。大家可以通过新旧程度判断,哪些为保存下来的,哪些为后期修复的,哪些是已无法修复的。

欣赏摩崖石刻主要从三个方面入手:

1、石刻寓意:古人作诗作文,均为借文、借景以言志,以东山崖刻为例,“忠孝”,自然体现的是“家国情怀”,多雕刻于国家危难之际,再如“一览众山小”,出自唐杜甫《望岳》一诗,自然是将东山比作贵阳的“泰山”了(当然,这个比喻还是夸大了)。

2、字体之美:个人以为,摩崖石刻中,以篆体最美(虽然很难看得懂),其次隶书(这个大家看得懂),最后是草书(算是基本看得懂),当然这是笔者个人看法,见仁见智。

3、雕刻之美:这个就看雕刻工匠的水品了,是否圆润如一、一气呵成,字体大小、空间布局是否与环境协调、统一,既无突兀之感,也非视而难见,如体现家国情怀的,自然应当刻于峭壁之上以显刚烈肃然之意,如为体现自然风景,自然应当融入周边石、木,形成自然造景、借景。

继续前行,在原东山寺遗址之上,重建有“东山寺”一座。

东山寺始建于明嘉靖年间,崇祯二年重修。清康熙时增修关圣殿,道光时增建奎阁。民国十四年,转为净土宗道场;解放后,政府三次维修;文革时寺院被毁,仅存遗址。

关于关圣殿,如果寺院中对关羽的尊称为“关圣帝君”或“协天大帝”,则为道教范畴;若为“伽蓝”,则为佛教范畴。奎阁也叫文昌阁,供奉“文昌帝君”,属于道教范畴。由此可见,东山寺初为寺院,但在历史过程中,形成了“三教合一”。

因东山寺在民国时转为净土宗,这里简单说说佛教净土宗。

大乘佛教的八大派别中,净土宗是仅次于禅宗(后来主要演变为临济宗)的存在,且在老百姓中影响非常巨大,从老百姓口中经常不停的说到“阿弥陀佛”可见一斑。

净土宗:一般认为始于东晋慧远,以东晋太元十五年(390)慧远在庐山东林寺建莲社(亦称白莲社)立派起始,但真正创始人为唐初善导。净土宗专奉“西方三圣”(又称阿弥陀三尊,即阿弥陀佛,观世音菩萨,大势至菩萨),主要宗旨是以修行者的念佛行业为内因,以弥陀的愿力为外缘,内外相应,引导修行者往生极乐净土。

在历史进程中,“净土”信仰被一部分“有心人”借用并玩坏了。

南宋绍兴三年(1133),江苏吴郡昆山僧人茅子元(法名慈照),自视为白莲社传人,创建“白莲宗”,自称“白莲导师”,奉慧远为初祖,崇奉阿弥陀佛。这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“白莲教”的开宗立派。

元朝统一中国后,白莲教受到朝廷承认,进入全盛时期。白莲堂庵遍布南北各地,规模堪与佛寺道观相比,庐山东林寺和淀山湖白莲堂是元代白莲教的两大中心。

后来,白莲教组织和教义发生了很大变化,一部分教派崇奉弥勒佛,宣扬“弥勒下生”。白莲教戒律松懈,宗派林立,教匪勾结,于是朝廷开始镇压。

元末时,白莲教率先反元,红巾军领导人韩山童、刘福通、徐寿辉、邹普胜等都是白莲教徒,他们以“弥勒下生,明王出世”相号召,举行起义,迅速席卷全国。

此处“明王”,指的就是阿弥陀佛。朱元璋就是自诩“大明王”登基称帝的(和金庸先生所谓的因“明教”而国号为“明”有差异,当然白莲教中也杂糅了许多明教的教义,可谓大杂烩)。

朱元璋建立明朝后立即颁布取缔白莲教的禁令,严禁白莲教。明正德年间,受罗教影响,出现了对“无生老母”的崇拜(香港电影《黄飞鸿》中有体现)。清代至民国,白莲教支派估计在百种以上,如:天理教、无极会、一贯道等,至解放后,最终消失。

东山寺内还有一石刻“君山读书处”,这个就是儒家宣教的味道了。杨大宾:字君山,贵阳人,少时在东山上读书,任浙江吴兴知县时,因天旱助民抗租而慷慨自刎,时人钦其节义,刻石“君山读书处”,以作纪念、缅怀。

东山寺内情况,因笔者一般不对佛像拍照,请大家自行参观。现人上东山,若仅为远眺贵阳或观夜景,错过东山遗址后面的历史和文化,就有点舍本逐末了。

东山寺地址:云岩区栖霞路,市级文物保护单位。

附:市内其他寺院

弘福寺:云岩区枣山路黔灵公园内,省级文物保护单位;

觉园尼庵:云岩区富水北路49号,比丘尼庵,素斋很出名;

黔明寺:南明区阳明路,省级文物保护单位;

观音洞庵:南明区青年路,比丘尼庵,市级文物保护单位。

本系列待续......